市政头条当前位置: 首页 > 开云网页版在线登录 > 市政头条

市民政局

时间:2023-12-25 来源:市政头条

  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宜兴市民政局紧紧围绕民生福祉,大力提升“一老一小”服务水平、织密困难群体兜底保障网络、探索开展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推进社会组织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在民生服务保障领域取得了新突破新进展。

  1.聚焦群众期盼,拓展多元参与社会救助格局。一是社会救助服务更精准。坚持以社会救助“3610”方案为行动指南,持续深化社会救助“反向办”工作模式,推动社会救助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上半年全市共计发放低保、特困、残疾人、困境儿童、深度救助、临时救助等各类保障6921万元,惠及困难群众约1.92万人次。推动全面应用省“金民工程”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对申请救助的困难家庭和在保困难家庭开展经济核对,组织并且开展对低保、特困人员的年检复审,提升兜底保障质量。二是流浪人员救助模式不停地改进革新。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共同参与到流浪人员救助中来,对我市在外流浪返乡的人员,引导社会爱心人士与其直接结对,建立常态帮扶机制,逐步提升救助管理工作的知晓率与影响力。三是未成年人保护更加温暖。协继续加强儿童关爱阵地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7个儿童关爱之家(宜城2个,丁蜀2个,芳桥1个,周铁1个,官林1个),今年重点升级打造丁蜀镇、屺亭街道省级示范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协同有关部门、群团组织并且开展系列关爱活动,启动“伴行成长”“宜心同行”、“爱心暑期班”、“小钢蹦大爱心公益集市”等儿童关爱服务项目。四是陶慈之城的辐射更加深远。围绕“五社联动”工作的推进,精准实施慈善六助功能,注重以城乡社区为阵地,发挥社会组织、公益慈善力量在参与乡村振兴、扶弱济困中的非消极作用,搭建爱心组织、志愿者与经济薄弱村、困难对象的互助桥梁。聚焦养老护理员、贫困学生、环卫工人、在宜外乡人等特殊群体需求,创新开展系列惠民慈善项目。上半年全市共募集慈善基金2419.5万元,慈善支出1497.28万元,惠及困难群众16020人。

  2.聚焦品质升级,积极拓展养老服务设施供给。一是有序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服务站点标准化创建,改造提升示范性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目前全市建有社区标准化站点99个,农村标准化站点155个,预计年底之前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按标准配建到位率达100%。老年助餐工作被列为市民生实事工程、市人大重点督办建议、市人大代表议事厅活动议题,上半年全市新增5家助餐点,服务老人约3100。二是持续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品质。积极构建老年城乡助餐服务体系,因地制宜通过“中央厨房+社区配送+老年人家庭”等方式,建立多层次配餐、就餐、送餐网络,多举措拓宽为老服务半径。今年为老助餐工作被列为市级民生实事工程、市人大列重点督办建议、市人大代表议事厅活动议题。完善居家重点老年人定期巡访关爱制度,确定结对帮扶人,开展每周至少两次的常态化入户巡访,及时解决老年人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三是多元提升养老服务供给质量。深入开展养老领域“332”行动,推进居家上门援助服务精准高效。依托具备失能照护能力的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与卫健等部门联动开展好老年人家庭照护服务。细化分解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任务,高效完成适选对象的信息摸排,目前已完成230户改造对象的评估。

  3.聚焦规范提升,推进构建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一是提升基层社区治理能力。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对各村(居)村务公开情况开展常态化督查。推动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改造提升,进一步强化对项目进度的检查督导,今年申报的5个省级综合服务设施项目已有3家建设完成,另外两家建设进度也在有序推进。深化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星级评定工作有序开展,社区工作者招录呈现学历高、年龄低的趋势,岗位竞争比最高达27:1。二是强化区划地名统筹管理。联合住建印发《关于做好我市住宅区、楼宇地名命名、更名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上半年全市共计命名地名24条,其中道路15条、住宅建筑物8条,行政区划1条。组织召开“锡常线”行政区域界线联检暨平安边界建设联席会议,切实强化界限管理职能,服务社会稳定发展大局。三是推动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出台《宜兴市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推荐性目录清单》,首批列入39家社会组织。举办首届社工人才教育培训论坛,不断推动公益性社会组织向专业社工机构发展。启动社会工作站(室)示范点建设,通过阵地化建设、社工实务培训、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比大赛等方式,不断的提高社工室的专业服务水平,力争年底前打造不少于18个村(社区)社工室示范点。宜兴眼科医院成为我市首家5A级社会组织,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荣获首届“江苏省先进社会组织”。市司法系统黄萍被评为第八批“江苏省社会工作领军人才”。

  4.坚持协调发展,着力提升民政综合事务水平。一是党建引领强化机关作风建设。着力加强政治建设,通过集中学习、专题研讨、主题实践等活动,在全系统掀起“四敢”精神学习热潮,推进支部党建工作走深走实。开展民政系统道德讲堂活动,积极选树道德典型,在局系统中开展“文明职工”“最美职工”“巾帼建功标兵”“最美退伍军人家属”等征集活动,弘扬民政“孺子牛”精神,营造向上、向善、向美的浓厚氛围。二是部门联动提升社会事务水平。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婚育一件事”改革持续深化,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工作有序推进。上半年全市完成婚姻登记业务4577对,其办理涉外婚姻登记7对,“一网通办”完成跨区登记24对,跨市登记34对,跨省登记52对。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散葬坟墓清理整顿专项行动,持续加强殡葬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继续加快改造、提升镇级公益性骨灰堂建设。上半年,全市福彩总销量为9218.2万元,同比增长1573.73万元,增幅为20.6%。三是坚决守牢民政领域风险防范底线。牵头对全市养老等民政服务机构在消防、燃气、食品、建筑等方面开展风险隐患排查,今年以来,累计检查养老机构196家次,录入无锡市监管平台554条隐患,均已完成整改。全面推动安全风险隐患惩戒机制建设,通过约谈、通报批评、培训考试、调整岗位等方式,严格追究发现安全风险隐患的机构主体责任和岗位行为责任。截至目前,累计约谈59家机构、180人次,录入惩戒报告59份。

  2023年上半年全市民政工作成绩令人欣慰,在肯定成绩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对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表高水平发展的目标要求,一些短板和问题仍然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社会救助政策创制仍需进一步探索,政策执行力度和广度有待提升;民政公共服务供给在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还不平衡,协同性建设需要引起重视;民政各项业务在现代化、标准化方面仍有短板,体系化建设还需逐渐完备;民政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还需探索,精细化管理尚有提升空间。对标国内外先进地区、对标无锡大市还存在比较大差距,民政改革发展任重道远。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宜兴新实践的起始之年,做好今年的民政工作事关长远、意义重大。在上半年良好开局的基础上,下半年全市民政系统将对标“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进一步深化对民政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再接再厉,坚定信心,精准发力,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快速推进年度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见效。

  1.推进基本民生保障更有力。一是加强兜底保障的制度统筹。以“3610行动”为抓手,紧盯3类群体,落实6个机制,实施10项工程。严格低收入人口认定程序,完善困难群体、高龄独居老人主动发现机制,推动社会救助精准高效。完善临时救助的“急诊救助”快速响应机制,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二是提升精准救助的能力水平。强充分依托省、无锡市家庭经济情况核对平台,加强对救助(申请)对象的经济核对,切实做到“逢进必核、定期复核”。用好社会保障资金核对平台和“阳光惠民”监管系统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功能,通过交叉比对、关联分析和综合评估,精准定位、动态核减,防范救助资金超发、错发问题,实现资金发放管理由事后监督扩大至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督。三是深化救助帮困的方式改革。在原有救助政策基础上,出台《宜兴市困难家庭个人支付医疗费用深度救助保险项目》,创新推动商业保险介入深度救助,逐步提升困难对象的救助力度和精准度。持续深化村级医疗互助,推动辐射范围由镇村全覆盖向人群高覆盖转变。积极构建“物质+服务”多维救助模式,科学合理地提升完善各类救助保障标准,落实支出型困难家庭认定和帮扶措施,有效防范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风险。

  2.推动基本养老服务更加均衡。一是增加“多元化”供给。持续完善城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落实“锡心养老”社区居家“332”服务,新建和提升社区(村)助餐点15个,改造提升示范性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12个。为540户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完成700户家庭床位建设和2800人不少于30次的居家援助服务工作,力争居家养老援助服务老人数占比达19%以上。开展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工作,选取2家机构开展试点工作并设置认知障碍照护区域,设置116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二是增强“专业化”能力。加强养老机构党建工作,在合乎条件的养老机构中建立基层党支部,以党建引领助力养老服务工作。加强养老机构人才队伍建设,通过院长沙龙、建立年轻后备人才库、开办培训班等形式,构建养老人才老中青梯队格局。加强养老服务标准化应用,以省民政标准化建设试点为契机,初步搭建可复制的通用标准体系框架,通过试点先行,不断的提高机构服务质量。三是加强“区域化”合作。持续做好养老服务南北结对帮扶工作,积极推动宜兴市与灌南县养老服务领域交流合作,继续开展人才队伍培训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加强长三角区域养老标杆示范区建设,建立健全与长三角城市间的合作协商机制,推进宜兴、长兴、广德共建跨省县域幸福养老示范标杆区以及“一地六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合作。

  3.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更加有序。一是针对城乡社区,要推动治理服务效能再优化。强化服务功能融合,推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功能提档升级。持续推进村级协商民主平台和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建设,探索“线下+线上”的村级议事平台,推动民事民议民决实现“一元管理”向“多方共治”转变。指导村(社区)以项目化形式开展社区治理创新,推进城乡社区“政社互动”、协商民主工作取得新成效。加强村(居)委会规范化建设,完善村(居)务公开和村(居)务监督工作。二是针对社会组织,要推动监管培育工作再强化。分类指导各镇(街道)社工站建设,重点打造村(社区)社工室示范点,举办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设计大赛,联动社会组织参与到社工室建设,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我市社会工作站(室)实质化运营水平。建立社会组织重点联系制度,在社会组织党组织中,选择党员人数多、机构运作良好、社会认可度高的党组织进行重点联系,实行“清单化”管理,充分的发挥党员和党组织在推动社会组织发展中的红色引擎作用,提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水平。有序做好社会组织评估、撤销等监管工作,推进社会组织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三是针对社会力量,要推动各方参与热情再激发。在镇(街道)、村(社区)设立社区基金,覆盖不少于20个村(社区),依托社会慈善资源深化社区服务。在基层搭建出集宣传、捐赠、帮扶、活动、服务于一体的公益慈善平台,更好地发挥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促进共同富裕。强化志愿者服务信息平台载体建设,实现志愿服务项目“指尖领”,让志愿服务成为社会大众的生活习惯。

  4.推动社会专项服务更规范。一是深化文明殡葬改革进程。重点推进农村节地生态公墓和立体式骨灰存放设施建设,实现建设和整治“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两提升”。进一步深化对殡葬服务机构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和明显问题整治“回头看”。充分的发挥新生骨灰跟踪管理方案的能动性,推动建立治丧信息报告和监测预警工作机制,积极倡导和树立文明绿色殡葬新风尚。二是科学开展区划地名管理。依托宜兴地名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区划地名信息动态更新,适时拓展线上地名命名审核等服务。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完成界线界桩联检任务,加强界线界桩巡查和管护,全面完成第五轮“锡常线”联检工作。三是优化救助管理服务模式。加强部门协作和社会合作,运用“互联网+”模式,进一步拓展寻亲渠道。拓展思路创新模式,开展“三常一特”工作模式,增强流乞救助温度。四是强化婚姻登记管理。依法办理婚姻登记,热情参加内地居民离婚登记“跨省通办”、长三角地区婚姻登记“跨区通办”试点工作。进一步推进婚俗改革,深化婚姻家庭辅导服务,搭建多层次、广覆盖、便捷化的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平台。以“线上+线下”形式同步推进,分批分层次开展婚姻家庭暨婚姻文化宣讲进家庭、进社区、进村庄活动。五是推进慈善和福彩事业发展。加大慈善组织培育发展力度,加强对慈善组织的监督管理,支持和引导慈善资源下沉,探索慈善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从严从紧规范福利彩票发行销售和公益金使用,厚植福彩公益文化,确保福彩公益金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占比达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