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保障当前位置: 首页 > 开云官方网站app > 民生保障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案第1195号

时间:2024-02-01 来源:民生保障

  加强环境保护,必然的联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关系到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党的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并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明白准确地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一定效果控制。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1、大气污染。我国一些主要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远超于国际标准,在世界主要城市中名列前茅,位于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之列。2、水污染。我国部分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和城市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3、固态废料污染。近年来,我国固态废料的产生量、排放量和堆存量一直上升。有害废物大多未得到安全处置,其随意堆放已构成重大的环境隐患。4、噪声污染。我国多数城市噪声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其中,生活噪声影响区域大并呈扩大趋势,其中交通噪声对环境冲击最强。1、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量一直上升。以煤炭、生物能、石油产品等能源消耗和机动车尾气是导致非常严重的大气污染,导致部分地区出现酸雨最大的根本原因。另外空气污染致使我国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很高。2。生活垃圾污水、工业污水和农业污水等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水域从而致使水质恶化。污染由浅层向深层发展,地下水和近海域海水也正在受到污染,我们也可以饮用和使用的水正在不知不觉中减少。对人类的生存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成为人类健康、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3、随工业、城市污染的加剧和农用化学物质种类、数量的增加,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污染程度在加剧,面积在逐年扩大。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差、滞留时间长、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并可经水、植物等介质最终影响人类健康。4、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增长快,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长。而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低,仅力55.4%,近一半的垃圾未经处理随意堆置,致使三分之二的城市出现垃圾围城现象。5、在影响城市环境噪声的大多数来自中,工业噪声影响区域为8.3%;施工噪声影响区域在5%左右,因施工机械运行噪声较高,近年来扰民现象严重;交通噪声影响区域大约占城市的1/3,因其声级较高,影响区域较大,对声环境干扰最大;社会生活噪声影响区域逐年增加,是影响城市声环境最广泛的噪声来源,其影响区域已达城市范围的47%左右。噪声使人烦恼、精神不易集中,影响工作效率,妨碍休息和睡眠,在强噪声的影响下诱发一些疾病。1、全力发展循环经济。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快制定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有关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建设。根据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产品和工业区的设计与改造,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生产环节,要严格排放强度准入,鼓励节能降耗,在废物产生环节,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强化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在消费环节,要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大力推行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推动生态省(市、县)、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环境友好企业和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2、集中治理重点区域、流域污染问题。改善重点流域、区域、海域、城市的环境质量,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要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建设好城市备用水源,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3、积极发展环保产业。要加快环保产业的国产化、标准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强政策扶持和市场监管,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打破地方和行业保护,促进公平竞争,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环保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环保技术装备和基础装备,在立足自主研发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努力掌握环保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大力提高环保装备制造企业的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推进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的自主制造。培育一批拥有著名品牌、核心技术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可提供较多就业机会的优势环保企业。4、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加快原煤洗选步伐,降低商品煤含硫量。采取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积极发展核电,有序开发水能,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5、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开展全国土壤污染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应依法调整;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防治农用薄膜对耕地的污染;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发展县域经济要选择比较适合本地区资源优势和环境容量的特色产业,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6、强化法治,综合治理。坚持依法行政,逐渐完备环境法律和法规,严格环境执法。坚持环境保护与发展综合决策,科学规划,突出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