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网页版在线登录当前位置: 首页 > 开云网页版在线登录

40年巨变看荆门丨书写有温度的民生保障答卷

时间:2024-02-26 来源:开云网页版在线登录

  阅读提示:自建市以来,我市全力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基本民生保障,慢慢地加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书写了有温度的民生保障答卷。

  建市四十年来,我市全力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在社保、医保、养老等民生保障事业上持续发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四十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待遇水平连年提高,一张愈来愈结实细密的社会保障安全网,让更多人享受生活,后顾无忧。

  1984年,我市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全民所有制企业劳动用工制度,同步开展劳动合同制职工养老保险,拉开了我市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序幕;

  1996年,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扩展到城镇各类企业以及它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

  2009年,在钟祥市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至2012年7月,全市各县(市、区)实行统一的城镇和乡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014年,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我市积极地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大力实施“精准扩面”行动,截至2023年7月,全市养老保险参保203.99万人,其中企业职工参保70.10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参保9.60万人,城镇和乡村居民参保124.29万人。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3.1%。

  一次次改革,一组组数据,让我们正真看到了我市养老保险网覆盖面越来越广,在这背后,还有群众待遇水平的不断提高。

  2005年,我市建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每年结合全省经济发展水平、职工工资增长、物价变动等因素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在定额调整的基础上,适度与退休人员缴费年限、待遇标准挂钩调整,并向高龄人员等群体倾斜。

  之后的十余年间,我市逐步建立并完善城镇和乡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待遇水平同步调整。逐步的提升统筹层次,由初期的县级统筹慢慢地提高到市级统筹、省级统筹、国家统筹,基金支撑能力慢慢地加强,养老保险待遇社会化发放率和按时足额发放率均保持100%。

  截至2023年7月,基本养老保险享受待遇人员达到74.96万人,其中企业职工养老保险21.42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3.97万人,城镇和乡村居民养老保险49.57万人。

  随着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和群众待遇水平的提高,我市社保服务也从基本服务逐渐向多元便民服务转变。

  近年来,市人社部门围绕“暖心社保”品牌创建,数字化与适老化服务并举,实行社保窗口“大综柜”,业务经办“一体化”,社保服务事项全部按照“前台受理、后台审批、窗口出件”的模式经办,真正让群众“一门一窗一网”办事、“一趟一站一次”成事。全面深化“社银合作”项目,在全市建立社银合作网点64个,下沉50个高频服务事项,打造“十五分钟社保服务圈”,满足群众“就近办”的需求。

  23年间,我市先后出台城镇职工补充医疗保险管理办法、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意见;将个体从业人员、企业协解人员纳入职工医保;建立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并合二为一,与职工医保纳入同一制度设计;将城镇和乡村居民医保市级统筹向职工医保延伸,全面做实基本医保市级统筹。

  医保制度率先实现“三保合一”。2017年,市政府印发《荆门市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在全省率先将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合三为一”,形成职工医保、城镇和乡村居民医保兜底全民的制度体系。

  医保支付改革实现三方共赢。围绕提高保障绩效,我市不断调整结算办法,建立协商、谈判、竞争机制,推进复合式付费,努力实现医、患、保三方共赢。

  门诊统筹改革纳入国家顶层设计。面对医保扩面空间“收窄”、统筹基金“吃紧”的趋势,我市于2012年改革个人账户,2014年启动职工和居民医保门诊统筹,积极引导基层就医。

  长护保险试点成为民生保障新支点。我市自2016年被列为全国试点城市以来,集中力量搭建基本制度,建设服务体系,优化经办管理,迅速推动长期护理保险从无到有、从构想到落地,成为我市民生保障又一重要支点。

  打击医保欺诈综合施策。建设医保智能监控系统,以“互联网+医保”为基本路径,率先开发完成“一个信息库、两个服务平台、五个系统、十大功能”智能管理服务系统,实现了诊疗行为深度扫描、违规费用立体筛查、就医结算阳光监管;构建“四网八关”医保立体反欺诈模式,形成了从参保到报销、从病人到医生、从医保到医院的“四网八关”立体反欺诈模式,有效防范了基金“跑、冒、滴、漏”。

  23年来,医保制度实现了从无到有,覆盖范围由职工到全民、待遇由低到高、服务由人人享有到人人公平享有,形成了制度覆盖全民、标准适用全员、网络贯通全域的基本医保制度和经办服务体系。

  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市参保总人数达253万,其中,城镇和乡村居民医保参保207.5万人、职工医保参保45.66万人,全市参保率保持在96%以上。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40年来,我市加强民生保障的步伐坚实有力。

  社会救助提标扩面稳步推进。1997年,我市建立城市低保制度;2006年,我市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多年来,我市稳步推进社会救助的提标扩面,城市低保由最初的120元/月提高至800元/月,农村低保由最初的58元/月提高至610元/月,分别增长了6倍和10倍,位居全省第三位和第二位。今年以来,全市发放社会救助资金2.8亿元:其中城乡低保5.1万人,发放资金1.62亿元;临时救助1615人,发放资金547万元;特困供养7418人,发放资金6265万元;困难残疾人5.71万人,发放“两补”资金4383万元;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535人,发放资金560万元。

  基本养老服务体系逐渐完备。今年3月,随着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场推进会暨荆门市颐养院揭牌开业活动的举行,我市养老服务发展迈入新阶段。近几年,我市以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全力打造全省养老服务示范城市。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建议》《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的品质的实施建议》等系列政策文件,涵盖养老设施建设、财政支持、人才教育培训等20多个领域。初步建立覆盖市、县(市、区)、乡镇、社区(村)四级的养老设施网络,建成占地150亩、绿化覆盖率45%、床位1000张,条件一流、硬件一流、环境一流的荆门市颐养院,建成相互连通、资源共享的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2个、社区(村)养老服务驿站222个、幸福里食堂53个,完成特困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061户。市政府与上海九如城养老集团签订全市养老服务体系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深入推动公办养老机构社会化运营改革。

  社区治理效能持续提升。40年来,社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我市致力改善社区服务设施,接茬开展了社区建设三年行动、新型综合社区建设以及智慧社区建设。目前,全市城镇社区235个、行政村1342个,社区越来越美,慢慢的变多的居民有序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管理,居民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慢慢地加强。通过驻地单位共建、国有资产划建、房产开发配建、现有阵地改建“四种方式”,实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基础设施达标建设,全市城镇社区平均面积达1000平方米,涌现出“智慧浏河”“墨香月亮湾”“历史南门”等社区特色品牌。持续推进社区减负增效,规范社区工作事务、挂牌和证明事项,按照社区非流动人口1.8‰配齐配强社区工作者。深化共同缔造理念,促进慈善社工社会组织规范发展,全市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9000多个、社会工作者1104人、社区志愿者近40万人、社区公益基金847支,形成以“积分制管理”“红管家”为代表的基层治理品牌。

  惠民殡葬改革也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1985年4月,荆门市首次划分火葬区和土葬区范围;1994年5月,青山公墓建成并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2002年新建荆门市殡仪馆;2011年3月,出台城乡困难群众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免除政策。全市连续三年开展殡葬专项整治,不断满足群众基本殡葬服务需求。坚持“锁定存量、控住增量、统一规划、分步建设、公益惠民”原则,积极稳妥推进散坟治理和公益性公墓建设,今年建设城乡公益性公墓104个。

  四十载辛勤耕耘,四十年春华秋实。一个个民心工程相继实施、一项项惠民举措相继落实。展望未来,更多的民生红利渐次释放,更美的民生画卷徐徐铺展。荆门将怀着浓厚的为民之情,以持之以恒的韧劲,书写更有温度的民生保障答卷。

  来源:荆门九派通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围 周小丹 通讯员 张健 张敏 陈婷 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各单位微信公众号)